所以什么永垂不朽

灭绝天理处,谁人在怒吼

南岛民族迁徙与台湾原住民族的人类学研究

台湾原住民中有一部分人长相非常立体,有的甚至有点高鼻深目的感觉。但他们和白人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叫做尼西奥类型(nesiotid),是南岛民族的相貌类型之一,在波利尼西亚人中最常见。那些研究体质人类学的专家见到这类人,能分辨出他们是台湾原住民或其他南岛民族,不会将他们误认做黄白混血的。

台湾邹族 

台湾邹族

这是夏威夷王国的艾玛王后。她的父母均为夏威夷王国高级酋长,是纯粹的波利尼西亚人,没有混血。

夏威夷王国的第六任君主路纳利罗国王也是这种类型,他也是纯粹的波利尼西亚人。

可以拿他们和台湾男篮的杨敬敏对比一下,是不是一模一样?杨敬敏是阿美族。

台湾柔道运动员谷筱霜也和他们是一个类型的。谷筱霜是布农族。

南洋群岛也有尼西奥类型,不过占比没有台湾原住民高。这是印尼羽毛球男双组合阿尔菲安/阿迪安托。左边的阿迪安托就是尼西奥类型的。阿迪安托是爪哇族,非混血。

印尼健美运动员Ade Rai也是尼西奥类型的。Ade Rai是巴厘人,这里有他的视频。【印尼自然健美之王——Ade Rai】

亚太地区另一些族群,比如日本绳文人、美洲原住民也存在类似的高鼻深目相貌。不过,不管是台湾原住民、波利尼西亚人,还是阿伊努人或美洲原住民,他们的相貌都很多元,高鼻深目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这是早期人类学家拍摄的日本阿伊努人照片。阿伊努人是北海道绳文人的后代,他们起初曾经被认为属于高加索人种,后来又被怀疑与澳大利亚人种有关。但最新的研究显示,他们是较早分化出来的东亚人群,在遗传上属于蒙古人种(又称亚美人种,即通常所说的黄种人)。

这是19世纪的北美东海岸原住民易洛魁人,他们的脸型很立体。

早期的人类学家曾经怀疑过这些高鼻深目的相貌都是混有高加索人种血统形成的。在南岛民族这边,由于波利尼西亚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加上南洋群岛一些与外界交流较少的原始部落出现尼西奥类型相貌的概率比主体民族要高。所以一度有人提出过一种假说。认为东南亚曾经有高加索人种分布,后来被蒙古人种排挤同化殆尽。他们将这个虚构的族群称作尼西奥人(nesiot)或印度尼西亚人(当时没有印尼这个国家,印度尼西亚在那时候是一个与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并列的地理名词,指南洋群岛)。但后来的研究显示,这个虚构的白人族群根本不存在。这是林惠祥著作中提及尼西奥人的内容,林惠祥是民国时期的人类学家。这里所说的马来族是指南岛民族,不是狭义的马来族。[2]

当时的人将古印度尼西亚人(尼西奥人)假设为高加索人种的一个原始支系,并认为他们与蒙古人种海洋支系混合形成了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诸民族。其中波利尼西亚人被认为以高加索人种成分居多,马来人则以蒙古人种成分主导。

不过这个假说是错误的,而且它只是同时期流行的众多错误假说之一。这些假说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当时的人认为人类可以分为黑白黄三个不同的亚种,三个亚种有不同的起源地,所有不符合三大人种标准形象的人群都被认为是混血造成的。一些体质人类学研究者由此提出了许多现在看来非常不靠谱的假说。这些假说中影响最大的是非洲的含米特假说。在一些地区,含米特假说引起了极其恶劣的后果。所以这种毫无根据的虚构古代族群的做法在上世纪中叶就被放弃了。此后学术界承认了尼格罗人种的多样性,放弃了刻板化定义尼格罗人种的做法。深肤色的大洋洲居民则被承认为单独的澳大利亚人种(又称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种或澳大利亚-巴布亚人种)。

巴布亚人(左)与澳大利亚原住民(右)均属于澳大利亚人种

但正宗蒙古人种的说法依然存在。由于波利尼西亚人的体质特征并不那么符合蒙古人种的定义,加上波利尼西亚人部分支系(如汤加人、毛利人)中存在美拉尼西亚相貌类型的人。所以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波利尼西亚人的人种归属仍是一个争议话题,一些人认为波利尼西亚人有很高的巴布亚人/美拉尼西亚人成分。还有人怀疑包括台湾原住民在内的其他南岛民族也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不过现代分子人类学研究显示,波利尼西亚人是以亚洲血统居多的。同时还显示,台湾原住民并没有澳大利亚人种血统。他们是比较纯粹的南东亚人,相当接近南岛语族祖型。也就是说南岛民族的体质特征并非来自与澳大利亚人种混血。

南岛民族的起源地在过去曾被认为是在中南半岛或云南。但是自九十年代起,出台湾说逐渐占据了主流。

南岛语系扩散路线示意图

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语言学家,因为在现存的南岛语言中,台湾原住民语言是多样性最高的。两支台湾原住民语言之间的分歧甚至能比马达加斯加语与毛利语的分歧还要大。无论是语言还是基因,多样性最高的地方往往正是它的起源地。

南岛语言谱系树显示台湾原住民语言位于南岛语系的根部

在分子人类学兴起以后,出台湾说获得了基因研究的支持。2005年让·特雷乔特(Jean Trejaut)等人在台湾采集了640个原住民样本进行研究。他发现mtDNA单倍群B4a1a广泛分布于台湾原住民和太平洋岛民中,其中台湾的多样性最高。

2008年,Friedlaender 等人的研究显示,波利尼西亚人的常染色体基因更接近台湾原住民,而非美拉尼西亚人/巴布亚人。

2016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专家成功获取了波利尼西亚人祖先拉皮塔人的全基因组,研究结果显示拉皮塔人是纯粹的亚洲人,与台湾原住民及菲律宾北部的ankanaey人属于同一族群。现代波利尼西亚人则在拉皮塔人的基础上混入了部分巴布亚人血统。

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新西兰毛利人就组织青少年去台湾寻根了。

马来人也与台湾原住民有密切联系。这是论文《Dissecting the genetic structure and admixture of four geographical Malay populations》中的常染分析图。图中浅蓝色的为台湾南岛族群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马来西亚与印尼西部的马来人是由走出台湾的南岛族群与来自中南半岛的南亚语系族群融合形成的,菲律宾人则绝大部分血统都来自台湾。他们还混有一小部分印度血统以及少量大洋洲/南洋群岛原住民族成分。

东亚/东南亚/南亚各族群常染分析

由于台湾原住民与群岛东南亚、太平洋岛民存在联系,所以有些台湾人习惯将台湾原住民血统等同于东南亚乃至太平洋岛民血统,强调他们和汉族的差异。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台湾原住民不仅与太平洋岛民、群岛东南亚人有关系,也和东亚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的祖先是中国大陆上古居民。

这是一万年前生活于福建龙岩的奇和洞人。奇和洞人身高172cm。他被测出了亚美人种特有的EDAR-V370A基因。这意味着他拥有许多只有亚美人种才具有的特征,比如粗而硬的直发。

奇和洞人复原图

这是8000年前生活于闽江口外的亮岛人。两个亮岛人的身高分别为160cm与165cm左右。亮岛人不但有EDAR-V370A基因,还被测出了东亚人/东南亚人特有的浅肤色突变基因OCA2-His615Arg(rs1800414)。这显示他们有着直发和浅色的皮肤。亮岛人的Y染色体类型为O1a,母系为E与R9[10]。都是台湾原住民中常见的类型。

亮岛人复原像

奇和洞人与亮岛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南部居民的代表,他们被称作南东亚人群。2020年,中科院付巧妹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古南东亚人群是东亚人的重要祖源之一,中国汉族、中南半岛居民乃至朝鲜半岛居民均有来自他们的血统。与他们最接近的现代人是台湾原住民。

这是付巧妹论文中的东亚人群变迁示意图。六张图分别显示的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晚期与300年前东亚各地古人的情况。上面三张图显示的是不同时期样本与早期南东亚、北东亚人群的遗传距离,下面三张图是推测的祖先来源与比例。深蓝色代表古南东亚人群,深绿色代表古北东亚人群。浅绿代表古西伯利亚成分,橙色代表和平文化人群成分,浅蓝色代表绳文成分。这里明确显示留在大陆的古南东亚人群后来和北东亚人融合在了一起,他们是东亚人的重要祖先之一,连朝鲜半岛都有来自他们的血统。同时也明确显示,另一些古南东亚人群迁徙到了台湾并从台湾扩散到了太平洋岛屿。

这张图表同样来自付巧妹论文。图B是现代不同地区汉族的祖先来源。中国各地汉族都同时混有古南东亚、古北东亚、古西伯利亚成分,且比例差异不大。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小样本抽样是会存在抽样偏差的。比如四川和重庆汉族的祖先比例肯定是一样的,他们的差异是抽样偏差造成的。总体来讲,汉族的古西伯利亚成分在10%-20%之间,其他都是古南东亚与古北东亚,且两者占比差不多。这是根据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人推测出的结果。如果是按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算的话,南北差异会比这明显。因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最近几千年来人群迁徙与融合始终没有停止过,时间越早的成分混的越均匀。图C显示的是东亚各族群与闽台古人的遗传距离。颜色越绿意味着与闽台古人关系越近。与闽台古人关系最近的是台湾原住民,其他依次为东南各省汉族、中南半岛北部的侗台民族与越南京族、西南汉族与北方汉族、日韩、中南半岛南部居民。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台湾原住民并没有东亚以外的血统,实际上他们的非东亚成分比汉族更少。汉族父系有1%左右的西欧亚R、J,台湾原住民连这1%的非东亚基因都没有。这张图表来自《Taiwan Y-chromosomal DNA vari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sland Southeast Asia 》。作者采集了112个北部高山族(泰雅族等)样本,146个南部高山族(阿美族等)样本,355个不分地区的高山族样本。他们父系几乎全都属于单倍群O,包括O1a、O2(现称O1b)、O3(现称O2)。

台湾原住民的线粒体DNA类型包括高比例的B、F、M7、E和较少的R9、D、N9、M10、Y等。它们均属于典型的东亚基因。这些单倍群中只有E是在中国大陆少见的。E是奇和洞人与亮岛人的mt DNA单倍型,它的上游是分布于中国大陆的M9。

虽然台湾原住民在六千年前就离开了大陆,但直到三四百年前,中国大陆的某些地方还能零星找到与他们相似的人。张振标在福建漳州东山岛发现过一批(共三十多个,包括20个完整的男性颅骨)与台湾原住民接近的古人遗骨。从鼻根指数来看,他们可能与尼西奥类型相关。

这是东山组的颅骨测量数据。东山组总体来讲最接近蒙古人种东亚类型,高颅窄面,鼻型中等偏狭。但他们的鼻高(指鼻根至鼻基底的长度)比东亚类型稍短,这表明他们的中庭较短。鼻根指数(48)超出了蒙古人种的变异范围(26.1-42.5),落在欧罗巴人种的变异范围内(46.7-53),这意味着他们的鼻梁很高。鼻颧角(144.8)比东亚类型稍小则和鼻根较高有关。

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东山组的颅骨特征与台湾高山族最接近。

所以一个东亚人长着高鼻深目的相貌,不一定就是混血,说不定他的颅骨特征接近高山族或者绳文人之类的。

台湾原住民比较容易出现高鼻深目的长相,和他们额头与眉眼的结构有关。他们普遍额头较高,眼眶也比汉族要稍微深一点。在鼻深(鼻基至鼻尖的距离,代表鼻突度)相同的情况下,他们更容易产生混血感。

还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因素是,台湾原住民出现欧式眼的概率比较高。眼裂高度又称眼裂开度,是正视时上下眼险缘间的最大距离。一般来说东亚人的眼裂高度都有较大的内部差异,同一族群往往同时存在高宽,中等,细窄三种类型,区别仅在于哪种类型占比较高。而邹族以眼裂高者最多,中等次之,在抽样时没有抽到眼裂细窄的。

此外,80%以上的邹族内外眼角都在同一水平线上,内眼角高于外眼角或外眼角高于内眼角的都很少,而东亚人以眼角高于内眼角占多数。中南半岛的很多人也是外眼角高于内眼角,比如缅甸帅哥Paing Takhon就是如此,这是东方式的眼形。

台湾原住民中也有Paing Takhon这种眼形,毕竟他们也是东亚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还能在他们中找到少数具有内双的人。但台湾原住民中最多的是这种眼形。这是台湾阿美族排球运动员刘鸿敏/刘鸿杰。像他们这种内外眼角一样高,完全没有内眦褶,双眼皮非常明显的眼形,在台湾原住民中至少占一半以上。

台湾原住民的眼形和其他南岛民族是一致的。这是林惠祥著作中的内容。


评论

热度(15)